- 徐子雯;倪梦;徐丹晨;何碧薇;程蔚蔚;
目的 探究铜死亡相关基因在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孕妇胎盘中的表达特征及铜离子对滋养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 利用GEO数据库的胎盘转录组数据分析PE组与对照组铜死亡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结合qRT-PCR进行验证。利用CuCl_2、铜离子载体伊利司莫(Elesclomol)或铜离子螯合剂四硫代钼酸盐(Tetrathiomolybdate,TTM)处理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HTR8/SVneo,检测细胞活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E和重度PE胎盘组织中铜死亡相关基因GLS、NFE2L2和PDHB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经CuCl_2处理48 h,HTR8/SVneo细胞活性降低,加入2.5 nmol/L Elesclomol共培养可进一步显著降低细胞活性并在5 nmol/L浓度作用时促进细胞凋亡,而TTM可部分逆转CuCl_2/Elesclomol对细胞活性的不良影响。结论 铜死亡参与PE进程,铜离子对滋养细胞活性的影响依赖于铜离子载体介导的铜离子内流。
2025年08期 v.33 1675-1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7K] - 陶晨;李辉;
目的 探讨超重或肥胖学龄期男童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骨成熟度的相关性及年龄差异。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3年1月于首都儿科研究所生长发育门诊前来就诊男童162例为研究对象,分为正常组(n=37)、超重组(n=69)、肥胖组(n=56)。再根据骨龄分为骨龄落后组(n=50)、正常组(n=61)、骨龄提前组(n=5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男童肥胖程度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关联;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骨龄提前影响因素;双因素方差分析不同体质量指数(BMI)及甲状腺激素对骨成熟度的关系;限制性三次样条分析男童甲状腺激素与骨成熟度之间的关系;水平箱式图分析超重或肥胖男童甲状腺激素指标随年龄的动态差异。结果 肥胖组BMI、甘油三酯(TG)、尿酸(UA)、谷丙转氨酶(ALT)依次高于超重组、正常组,肥胖组早产人数依次低于超重组、正常组(P<0.05);肥胖组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依次高于超重组、正常组,肥胖组游离甲状腺素(FT4)、总三碘甲状原氨酸(TT3)、总甲状腺素(TT4)依次低于超重组、正常组(P<0.05);肥胖程度与TSH、FT3呈显著正相关,与FT4、TT3、TT4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正常组、骨龄提前组相比,骨龄落后组年龄、BMI、生殖器分期G1人数占比、TSH水平低,FT3、FT4、TT3、TT4较高(P<0.05);BMI、生殖器分期、FT3、FT4、TT3、TT4是保护因素(P<0.05),年龄、TSH是危险因素(P<0.05);不同BMI的骨龄提前男童甲状腺激素FT4、FT3、TT4、TT3下降,TSH水平升高(P<0.05);TSH水平与骨龄提前风险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FT4、FT3、TT3、TT4与之呈显著负相关(P<0.05);超重或肥胖男童中,TSH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升高,FT4、FT3、TT3、TT4水平随年龄增长而降低(P<0.05)。结论 超重或肥胖学龄期男童甲状腺激素与骨成熟度密切相关且受年龄影响,为医学发展提供依据。
2025年08期 v.33 1684-1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8K] - 顾银银;彭静微;徐妍;
目的 基于转化生长因子-β/同源结构域相互作用蛋白激酶(TGF-β/Smads)信号通路探究姜黄素(Cur)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卵巢纤维化的机制研究。方法 25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PCOS组、PCOS+低剂量(CurL)组、PCOS+中剂量(CurM)组、PCOS+高剂量(CurH)组,每组5只。来曲唑灌胃建立PCOS模型,测量各组体质量、卵巢体积,检测血清睾酮(T)、雌二醇(E_2)水平,H-E染色观察卵巢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卵巢组织TGF-β/Smads信号通路相关分子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COS组卵巢体积、T水平、卵巢纤维化阳性面积、TGF-β、Smad3表达水平升高(P<0.05),E_2水平、Smad7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PCOS组相比,PCOS+CurL组、PCOS+CurM组、PCOS+CurH组卵巢体积、T水平、卵巢纤维化阳性面积、TGF-β、Smad3表达水平下降(P<0.05),E_2水平、Smad7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PCOS+CurL组、PCOS+CurM组相比,PCOS+CurH组T水平、卵巢纤维化阳性面积、TGF-β、Smad3表达水平降低(P<0.05),E_2水平、Smad7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 Cur能够通过调控TGF-β/Smads信号通路维持大鼠性激素稳态,减轻卵巢纤维化,缓解PCOS症状。
2025年08期 v.33 1692-1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7K] - 肖雅琳;张彤艳;李爱丽;卢静静;
目的 探究蛋白激酶A(PKA)的表达变化对子宫内膜癌细胞转移和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 收集4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样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PKA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体外培养子宫内膜癌细胞系(Ishikawa、HEC108、HEC-1A、KLE)和正常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系(HEEC),通过Western blot检测PKA在5种细胞系中的表达差异。对Ishikawa细胞进行PKA表达敲低处理,细胞分组为PKA敲低对照组(shPKA-NC)和PKA敲低组(shPKA)。通过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比较各组细胞转移能力差异,Western blot检测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培养单核-巨噬细胞系THP-1,利用佛波酯诱导分化为M0巨噬细胞。将shPKA-NC组和shPKA组细胞培养上清分别与M0巨噬细胞进行共培养,巨噬细胞分组为shPKA-NC上清组、shPKA上清组,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极化情况。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PKA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上调。Western blot结果表明,PKA在子宫内膜癌细胞中表达上调。与shPKA-NC细胞相比,shPKA组细胞转移能力减弱,Vimentin、N-cadherin水平降低,E-cadherin、ZO-1水平升高。与shPKA-NC上清组相比,shPKA上清组巨噬细胞M1极化比例增加,M2极化比例减少。结论 敲低PKA表达能够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转移活性,并诱导肿瘤相关巨噬细胞M1极化。
2025年08期 v.33 1698-17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6K] - 包蕊;王馨;韩欣;
目的 探讨参苓白术散(SLBZS)调节硫氧还蛋白互作蛋白(TXNIP)/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信号通路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45只雌性SD大鼠中随机选取9只作为正常(NC)组,其余均构建PCOS模型,并分为模型(model)组、SLBZS组、SLBZS+AAV-NC组、SLBZS+TXNIP-AAV组,每组9只。ELISA测定血清促黄体激素(LH)、促卵泡激素(FSH)、睾酮(T)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18水平;检测血清空腹胰岛素(FINS)、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血糖仪测量大鼠空腹血糖(FBG)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E染色检测卵巢组织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卵巢组织TXNIP、NLRP3蛋白表达。结果 与NC组比较,model组大鼠血清LH、T、FINS、TG、TC、LDL水平及LH/FSH比值、HOMA-IR升高,HDL水平降低,卵巢组织中IL-1β、IL-18水平和TXNIP、NLRP3蛋白表达升高,出现大量囊性卵泡,颗粒细胞和黄体减少(P<0.05);与model组比较,SLBZS组大鼠血清LH、T、FINS、TG、TC、LDL水平及LH/FSH比值、HOMA-IR降低,HDL水平升高,卵巢组织中IL-1β、IL-18水平和TXNIP、 NLRP3蛋白表达降低,囊性卵泡减少,颗粒细胞和黄体增加(P<0.05);与SLBZS+AAV-NC组比较,SLBZS+TXNIP-AAV组TXNIP、NLRP3蛋白表达提高,SLBZS对大鼠的治疗作用减弱(P<0.05)。结论 SLBZS抑制TXNIP/NLRP3信号通路改善PCOS大鼠的胰岛素抵抗。
2025年08期 v.33 1703-17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3K] - 刘静云;李丹丹;郑丽华;戴慧云;王宗明;肖颖;
目的 基于微小RNA(miRNA)506-5p/Notch1/Hes-1信号通路探究葛根素对宫颈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行为的影响。方法 使用不同浓度葛根素处理人宫颈癌细胞系HeLa,依据葛根素浓度将细胞分为:对照组(0μmol/L)、低浓度组(5μmol/L)、中浓度组(20μmol/L)和高浓度组(50μmol/L)。通过CCK-8法、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促凋亡蛋白Bax、Bad和Notch信号通路蛋白Notch1、Hes-1表达水平,qRT-PCR检测miR-506-5p表达水平,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和凋亡蛋白Bax表达水平。使用miR-506-5p表达干扰质粒转染HeLa细胞,并用20μmol/L葛根素处理,Western blot检测Bax、Bad、Notch1、Hes-1和Cyclin D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5~50μmol/L葛根素处理均能显著抑制HeLa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活性(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葛根素处理组细胞Bax、Bad、miR-506-5p表达水平升高(P<0.05),而Cyclin D1、Notch1和Hes-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miR-506-5p表达敲低后,Bax、Bad表达水平显著降低,Notch1、Hes-1和Cyclin D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 葛根素通过调节miR-506-5p表达,抑制Notch1/Hes-1通路表达,进而抑制宫颈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2025年08期 v.33 1710-17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9K] - 安欣;崔志利;魏娉;姜琳娜;吴倩岚;李香红;
目的 探究环状RNA ciRS-7对子宫内膜癌(EC)细胞系Ishikawa来源外泌体释放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首先通过qRT-PCR检测了ciRS-7和miR-7在EC细胞系Ishikawa、人子宫内膜上皮细胞hEEC的表达情况;通过qRT-PCR检测了ciRS-7和miR-7在Ⅰ型EC组织、对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之后,构建敲低ciRS-7表达的质粒并转染EC细胞系Ishikawa,通过qRT-PCR检测敲低ciRS-7的Ishikawa细胞内miR-7表达水平变化。通过克隆形成试验检测ciRS-7敲低对Ishikawa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通过Transwell试验检测ciRS-7敲低对Ishikawa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提取Ishikawa细胞外泌体,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外泌体标志蛋白CD9、CD81和TSG101。通过纳米颗粒跟踪分析仪(NTA)检测比较ciRS-7敲低前后Ishikawa细胞释放的外泌体丰度变化。结果 qRT-PCR结果显示,ciRS-7在Ishikawa细胞中表达水平显著高于hEEC(P<0.05),而miR-7在Ishikawa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则显著低于hEEC(P<0.05)。此外,ciRS-7在EC中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miR-7在E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则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5)。沉默ciRS-7表达后,Ishikawa细胞内miR-7表达水平显著提高。克隆形成试验结果表明,ciRS-7敲低后Ishikawa细胞的增殖能力受到显著抑制。Transwell试验结果表明,ciRS-7敲低后Ishikawa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均受到显著抑制。此外,NTA结果显示,ciRS-7敲低后Ishikawa细胞释放的外泌体丰度显著降低,说明细胞释放外泌体数量减少。结论 CiRS-7对EC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有重要促进作用,并通过靶向miR-7调节EC细胞来源外泌体的释放。
2025年08期 v.33 1716-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1K] - 钱娟;陆桥;
目的 探讨知母总皂苷对中枢性性早熟(CPP)小鼠性激素及RF-酰胺相关肽3(RFRP3)/G蛋白耦联受体147(GPR147)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将所有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知母总皂苷低剂量组(低剂量组)、知母总皂苷高剂量组(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每天固定时间观察小鼠阴门开启时间和首个动情间期时间,ELISA检测血清黄体生成激素(LH)、促卵泡生成素(FSH)、雌二醇(E2)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卵巢形态学变化并计算各组小鼠卵巢中黄体数量,Western blot检测RFRP3、GPR147、基斯细胞素(kisspeptin)、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阴门开启时间、首个动情间期时间显著缩短,下丘脑RFRP3、GPR147蛋白表达显著减少,而卵巢指数、黄体数量、LH、FSH、E2含量以及kisspeptin、GnRH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与此同时卵巢明显增大。与模型组相比,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小鼠阴门开启时间、首个动情间期时间显著延迟,下丘脑RFRP3、GPR147蛋白表达显著增加,而卵巢指数、黄体数量、LH、FSH、E2含量以及kisspeptin、GnRH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5),与此同时卵巢形态也较为正常。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所有指标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知母总皂苷通过激活RFRP3/GPRl47信号通路,抑制kisspeptin、GnRH蛋白表达,从而延缓CPP小鼠性发育。
2025年08期 v.33 1722-17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 陈淑贤;吕晓芳;
目的 探究含溴结构域蛋白4(BRD4)抑制剂调控铁死亡对卵巢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培养人卵巢腺癌细胞OVCAR-3分为对照组、BRD4抑制剂(BRD4 Inhibitor-20)组、BRD4 Inhibitor-20+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组。Western blot检测BRD4、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蛋白水平。ELISA试剂盒检测谷胱甘肽(GSH)、亚铁离子(Fe~(2+))、活性氧(ROS)含量。平板克隆检测OVCAR-3细胞克隆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OVCAR-3细胞侵袭能力。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BRD4 Inhibitor-20组OVCAR-3细胞BRD4蛋白表达减少(P<0.05),铁死亡相关蛋白SLC7A11、GPX4表达减少(P<0.05),GSH含量减少,Fe~(2+)及ROS含量增加(P<0.05),OVCAR-3细胞克隆数量减少(P<0.05),侵袭细胞数量减少(P<0.05);与BRD4Inhibitor-20组相比,BRD4 Inhibitor-20+Ferrostatin-1组OVCAR-3细胞SLC7A11、GPX4表达增加(P<0.05),GSH含量增加,Fe~(2+)及ROS含量减少(P<0.05),OVCAR-3克隆数量增加(P<0.05),侵袭细胞数量增加(P<0.05)。结论 BRD4抑制剂可通过促进铁死亡抑制卵巢癌细胞增殖与侵袭能力。
2025年08期 v.33 1728-1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3K] - 姜涛;邢清清;李永娇;孙海潮;常爱民;
目的 探讨益母草碱调控Jagged1(JAG1)/Notch通路对卵巢癌细胞增殖、侵袭及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 SKOV3细胞分组为对照组、益母草碱低浓度组、益母草碱中浓度组、益母草碱高浓度组、JAG1抑制剂(DAPT)组、益母草碱高浓度+JAG1激活剂JAG1重组蛋白(rJAG1)组,克隆形成实验、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qRT-PCR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迁移和侵袭增强因子1(MIEN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RNA;Western blot检测E-cadherin、Vimentin、N-cadherin、JAG1、Notch1蛋白。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益母草碱低浓度组、益母草碱中浓度组、高浓度组、DAPT组克隆形成数、A_(450)值、细胞侵袭数、划痕愈合率、CyclinD1、MIEN1、MMP-2 mRNA表达及Vimentin、JAG1、N-cadherin、Notch1蛋白下调,E-cadherin蛋白上调(P<0.05);rJAG1逆转了高浓度益母草碱对SKOV3细胞增殖、侵袭、迁移、EMT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 益母草碱可能通过抑制JAG1/Notch通路抑制SKOV3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及EMT。
2025年08期 v.33 1733-1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2K] - 王妍萱;曲宝明;苏雨宁;贺彦霞;刘文东;韩文超;
目的 探讨孕期六氟环氧丙烷二聚羧酸(HFPO-DA)暴露对母鼠及其胎鼠肝脏损伤的影响。方法 建立孕期大鼠HFPO-DA暴露模型,将孕0.5 d的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给予去离子水)和不同浓度HFPO-DA暴露组(分别给予1 mg/kg、10 mg/kg、100 mg/kg的HFPO-DA)。实验组通过灌胃暴露至孕19.5 d,随后处死孕鼠。记录孕鼠及胎鼠的体质量和肝脏质量,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改变;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用于测定孕鼠血清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固醇(THO)、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白蛋白(ALB)、总甘油三酯(TG)、总胆汁酸(TBA)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HFPO-DA暴露组孕鼠的肝脏质量和肝脏系数显著增加。H-E组织染色显示该组孕鼠肝脏汇管区充血、肝细胞点状坏死及肝细胞水肿。高剂量HFPO-DA组孕鼠血清中ALT、TBA、L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此外,中剂量和高剂量组的HDL-C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胎鼠暴露组与对照组相比,肝脏质量及病理组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孕期HFPO-DA暴露可导致SD大鼠母鼠肝脏损伤及代谢指标异常,但对胎鼠的影响较小。
2025年08期 v.33 1739-1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9K] - 姚文杰;李秋影;赵石磊;王慧娟;马江涛;王亚凡;常欢;
目的 探究咪达唑仑(midazolam, MDZ)通过调控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沉默信息调节因子相关酶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SIR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 coactivator 1α,PGC-1α)通路对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细胞增殖、迁移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人EC细胞(Ishikawa)分为Control组(常规培养)、MDZ-L组(5μmol/L)、MDZ-M组(10μmol/L)、MDZ-H组(20μmol/L)、Compound C组(20μmol/L MDZ+10μmol/L AMPK抑制剂Compound C)。MTT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MMP-2、Bcl-2、AMPK、SIRT1、PGC-1α蛋白的表达。结果 MDZ-L组、MDZ-M组、MDZ-H组细胞A_(490)值、克隆数、迁移数、侵袭数、MMP-2、Bcl-2蛋白表达低于Control组(P<0.05),细胞凋亡率、p-AMPK/AMPK、SIRT1、PGC-1α蛋白表达高于Control组(P<0.05);Compound C组细胞A_(490)值、克隆数、迁移数、侵袭数、MMP-2、Bcl-2蛋白表达高于MDZ-H组(P<0.05),细胞凋亡率、p-AMPK/AMPK、SIRT1、PGC-1α蛋白表达低于MDZ-H组(P<0.05)。结论 MDZ可抑制EC细胞的增殖、迁移及凋亡,可能是通过激活AMPK/SIRT1/PGC-1α通路实现的。
2025年08期 v.33 1745-1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1K]
- 刘彩红;王晓林;
目的 探讨不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ABO新生儿溶血病(HDN)患儿血管内皮功能及溶血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Hcy是否可作为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集的80例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纳入ABO-HDN组。在80例ABO-HDN组患儿中,以Hcy三分位数将ABO-HDN组患儿分为Q1组(Hcy≤13.85μmol/L,28例)、Q2组(13.86~20.20μmol/L,24例)和Q3组(≥20.21μmol/L,28例)。分析不同Hcy水平患儿的一般资料、严重程度指标及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的差异。校正混杂因素后,采用EmpowerStats软件中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Hcy对溶血严重程度指标及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的线性影响,采用交互作用检验血型对Hcy与溶血指标及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之间关系的影响。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Hcy对溶血严重程度指标和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的影响程度。结果 3组的血红蛋白(Hb)、网织红细胞计数(Ret)%、间接胆红素(IBil)、乳酸脱氢酶(LDH)、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外泌体膜颗粒(EMP)、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证实,校正后Hcy每升高1μmol/L,Hb降低7.53 g/L,Ret%、IBil、LDH、VEGF、vWF:Ag、EMP、VE-Cad分别增加2.09%、8.51μmol/L、6.71 U/L、7.85 ng/L、6.15%、5.33%、8.27 ng/mL。血型分层交互检验分析,血型不会影响Hcy与各溶血指标及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之间的关系(P_(interaction)>0.05)。当Hcy水平分别超过以下临界值时,相应指标异常风险显著增加:8.29μmol/L(Hb下降)、17.81μmol/L(Ret%升高)、19.93μmol/L(IBil升高)、12.28μmol/L(LDH升高)、18.54μmol/L(VEGF升高)、13.90μmol/L(vWF:Ag升高)、15.72μmol/L(EMP升高)和14.51μmol/L(VE-Cad升高)。结论 Hcy水平可以作为评估ABO-HDN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8期 v.33 1751-1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2K] - 符雨晶;詹宇威;杨舟;
目的 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妊娠期的免疫特征,探究免疫特征与妊娠丢失(PL)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4年12月于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SLE妊娠期患者128例,年龄22~42岁。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纳入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35岁组(n=74)、35~38岁组(n=30)和>38岁组(n=16)。根据是否发生PL将患者分为PL组(n=28)和非PL组(n=92)。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LE患者发生PL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Spearman法分析不同年龄SLE患者妊娠期免疫特征与发生PL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妊娠期免疫特征对不同年龄SLE患者发生PL的诊断价值。结果 年龄>38岁组患者发生PL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PL组和非PL组患者的年龄、终止妊娠孕周、妊娠期新发SLE、尿蛋白阳性率、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抗双链DNA(anti-dsDNA)、抗u1核糖核蛋白(anti-u1RNP)、抗心磷脂抗体(ACL)和血清补体C3/C4降低存在显著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LE患者发生PL的独立影响因素为年龄、anti-dsDNA+、anti-u1RNP+、ACL+和C3/C4降低(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5岁组患者、35~38岁组患者和>38岁组患者中,anti-dsDNA+、ACL+和C3/C4降低与患者发生PL均呈正相关,anti-u1RNP+与患者发生PL均呈负相关(P<0.05)。ROC曲线显示,anti-dsDNA+、anti-u1RNP+、ACL+和C3/C4降低以及联合诊断对于不同年龄SLE患者发生PL的诊断价值良好,其中联合诊断对于SLE患者发生PL的诊断价值最高。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相加模型及相乘模型中,年龄分别与anti-dsDNA+、anti-u1RNP+、ACL+和C3/C4降低对SLE患者发生PL的影响均存在交互作用。结论 anti-dsDNA+、anti-u1RNP+、ACL+和C3/C4降低能够有效反映不同年龄SLE患者妊娠期的免疫特征,anti-dsDNA+、ACL+和C3/C4降低与患者发生PL均呈显著正相关,anti-u1RNP+与患者发生PL均呈显著负相关。
2025年08期 v.33 1759-1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6K] - 贺素娟;乔鹏艳;朱改变;侯茜媛;李芳;
目的 分析子痫前期(PE)患者与正常(NC)孕妇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中miRNA-222的表达差异,探讨UC-MSCs的miRNA-222表达水平与PE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PE患者和NC孕妇的入院临床指标,依据孕周差异,将PE组划分为早发型子痫前期组(EOPE)和晚发型子痫前期组(LOPE),NC组分为与EOPE组孕周匹配的对照组1(NC1)以及与LOPE组孕周匹配的对照组2(NC2)。比较组间临床指标的差异,采集两组分娩后的脐带样本,分离培养UC-MSCs,通过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miR-222-3P、miR-222-5P的表达水平,比较组间表达差异。结果 与NC1组相比,EOPE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和血清尿素氮指标显著升高;相较于NC2组,LOPE组的体质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血清肌酐及尿素氮水平均升高。miR-222-3P在EOPE组和LOPE组UC-MSCs中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而miR-222-5P仅在LOPE组UC-MSCs中显著上调。结论 本研究结果证实了miR-222在PE患者UC-MSCs中表达异常,为进一步理解PE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2025年08期 v.33 1769-1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9K] - 韩田田;冯杏琳;宋雅倩;邵慧娟;罗素霞;申华;
目的 探讨低深度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技术(CNV-seq)在自然流产遗传学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同时分析孕妇年龄、流产孕周及流产次数与胚胎染色体异常之间的关联性。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4年8月在开封市妇产医院就诊的孕妇流产组织样本253例,通过CNV-seq对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拷贝数检测,STR(短串联重复序列)进行母体污染鉴定。结果 253例流产组织中,排除母体细胞污染13例,146例染色体异常,其余94例正常,检出率为60.83%(146/240)。146例染色体异常中数目异常128例,结构异常14例,同时存在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4例,共163个染色体变异。132例数目异常中包含95例常染色体非整倍体,16例性染色体非整倍体,20例三倍体和1例单亲二体。其中16号染色体三体发病率最高(30/132,22.73%),其次是三倍体(20/132,15.15%)。结构异常中共发现31个拷贝数变异(CNV),其中24个为致病性CNV,7个为临床意义不明CNV。非高龄组与高龄组的常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54,P<0.05)。早期流产组与晚期流产组的染色体异常率存在显著差异(χ~2=31.05,P<0.05)。首次流产组与复发性流产组的染色体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5,P>0.05)。结论 本研究表明,CNV-seq是可靠和高分辨率的流产基因诊断技术,有助于查找流产的遗传学病因,为夫妻双方再生育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的指导。在临床实践中,无论患者的年龄、流产孕周以及是否出现复发性流产,均应高度重视自然流产的遗传学病因。
2025年08期 v.33 1774-1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0K] - 马晓蕾;平莉莉;马素芳;李金环;索喆;张瑞敏;
目的 评价音乐疗法应用于早产儿的临床效果,为早产儿早期音乐干预及音乐疗法在NICU的广泛开展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选取2023年10月至2024年9月入住邯郸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符合纳排标准的早产儿共计8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干预组(n=40)及对照组(n=40)。对照组早产儿住院期间给予早产儿常规护理,干预组早产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做音乐疗法,总时长为4周,并观察以下指标:两组早产儿在干预1周、2周、3周、4周时的生理指标(心率、经皮血氧饱和度)、体格发育指标(体质量、身长、头围)、喂养指标(日均奶量、达全肠内营养时间)及干预期间体格生长速率指标(体质量增长速率、身长增长速率、头围增长速率)的变化;两组早产儿在干预2周、4周时的神经系统评分(NBNA评分、GMs评估、振幅整合脑电图)情况;干预期间各组早产儿的治疗情况、住院时长、住院费用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早产儿在干预前一般情况及母亲情况方面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基线具有可比性。干预组早产儿的心率水平在干预1周、2周、3周、4周时均低于对照组,经皮血氧饱和度水平在干预2周、3周、4周时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早产儿的体格生长速率较对照组更快、达全肠营养时间更短、第4周的日均奶量更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时,干预组早产儿NBNA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两组早产儿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干预组早产儿住院时长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音乐疗法能够使早产儿拥有更优水平的心率及经皮血氧饱和度,可以促进其体格生长,改善神经系统预后,缩短早产儿住院时长。
2025年08期 v.33 1780-17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0K] - 梁贻斐;苏恒;李冬莉;苏书贞;来于;陈蕾;
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国内外新生儿基因筛查的研究热点及未来趋势,为后续科研活动提供启示和参考。方法 本研究系统性检索了自2015—2025年,在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关于新生儿基因筛查的科研文献。并运用CiteSpace6.2.R6软件对该领域文献从发文量、作者、机构及关键词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经筛选,最终纳入中文文献416篇和英文文献1046篇,国内外年发文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作者群体广泛;国内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有“耳聋基因”“基因芯片”“遗传咨询”等,国外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有“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inborn errors”“management”等;国内研究机构主要为内蒙古医科大学,国外主要研究机构为Harvard University。结论 目前,新生儿基因筛查国内侧重于常见遗传病的筛查技术优化和临床应用,国外则更关注罕见病的基因组测序以及新进技术的开发。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的发展,该领域将向多学科融合、个性化和精准化方向发展。未来需要加强国内外合作,完善伦理规范,推动技术创新与临床转化,以实现更高效的早期筛查和干预。
2025年08期 v.33 1788-1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9K] - 吴迪;季春燕;李乾;陈媛媛;朱海燕;
目的 对一例IQSEC2基因变异导致智力障碍合并Lennox-Gastaut综合征家系的临床表现和基因变异情况进行分析,明确其致病变异,为临床遗传咨询提供依据,并为家庭优生优育提供指导。方法 对先证者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法寻找相关的致病基因变异,经Sanger测序法对其他家系成员进行验证。明确致病变异后,通过辅助生殖技术,经单基因疾病植入前基因检测,选取基因型正常的胚胎植入先证者母亲子宫,妊娠后抽取并用Sanger测序法检测羊水,行产前诊断。结果 经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先证者为IQSEC2基因c.3322C>T(p.Gln1108Ter)半合子变异,Sanger测序证实,母亲存在该位点的杂合变异,父亲未发现变异。结论结合临床表型与基因型,明确IQSEC2基因c.3322C>T(p.Gln1108Ter)半合子变异为先证者的致病原因,且该致病基因变异遗传于母亲,根据以上结果可为其母亲再孕育正常胎儿的临床遗传咨询提供重要依据。
2025年08期 v.33 1796-1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6K] - 朱心怡;祝建军;姜湖铃;李素萍;
目的 探讨5q14.3微缺失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型和遗传学机制,为家系遗传咨询和再生育指导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NP-array)技术,对1例全面发育迟缓患儿进行诊断,并结合染色体核型和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WES)分析,检测到的微小变异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验证并进行文献回顾。结果 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全面发育迟缓,癫痫发作,伴颈静脉窝和拇指卷曲畸形。SNP-array检测提示患儿5q14.3区存在大小为128 kb的杂合缺失,涉及MEF2C基因1~4号外显子。其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未见异常。全外显子组测序(WES)检测显示患儿MEF2C基因2~3号外显子缺失变异。qPCR结果证实患儿MEF2C基因1~3号外显子杂合缺失,患儿父母均不携带该变异。经检索,目前国内外共报道了8例仅因MEF2C基因缺失而致病的病例。结论 患儿仅存在MEF2C基因1-3号外显子杂合缺失,该小片段缺失导致了5q14.3微缺失综合征。该患儿是国内外报道的该综合征合并颈静脉窝畸形特征,缺失片段最小的病例。SNP-array、WES等多种技术结合应用可为遗传学诊断提供依据。
2025年08期 v.33 1799-18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9K] - 王双;邵媛媛;段宁宁;杨池菊;陈西贵;周成;张雪利;孟伟;
目的 通过对济宁地区新生儿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筛查,了解本地区人群SMA基因携带频率和基因型分布特点,同时借助家系验证揭示疾病遗传规律,为SMA早期诊断、遗传咨询及临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2023年3月至2024年12月济宁地区共30741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针对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MN1)外显子7(E7)和外显子8(E8)的拷贝数开展相对定量的检测。利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对2例SMA阳性患儿开展家系验证。结果 筛查发现SMA携带者667人,人群携带率1∶46(667/30741,2.17%)。其中SMN1基因E7和E8杂合缺失442例,占66.27%(442/667);单纯SMN1基因E7杂合缺失43例,占6.45%(43/667),单纯SMN1基因E8杂合缺失182例,占27.29%(182/667)。共确诊SMA阳性患儿4例,患病率1∶7685(4/30741)。SMA阳性患儿家系验证结果显示:先证者1为SMN1基因E7和E8纯合缺失,其父母SMN1基因E7和E8拷贝数均为1;先证者2为单纯SMN1基因E8纯合缺失,其父母SMN1基因E8拷贝数均为1。结论 本次研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可高效、准确检测出新生儿SMA患者和基因携带者,结合MLPA技术对SMA阳性患儿开展家系验证,可有效明确SMA遗传风险,为SMA早期防控和精准干预提供重要参考,对降低致死致残率,改善患儿生存状况意义重大。
2025年08期 v.33 1805-1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9K] - 徐琦煜;刘媚娜;邹安庆;王凤娇;王明山;杨丽红;
目的 对1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Ⅺ缺陷症家系进行基因突变检测及致病机制研究。方法 分析该遗传性凝血因子Ⅺ(FⅪ)缺陷症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相关凝血参数及凝血活酶生成量并进行基因测序。构建F11基因野生型和突变型质粒,并转染HEK293FT细胞进行体外表达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转染细胞裂解液及培养上清液中FⅪ:Ag含量和FⅪ蛋白表达量。结果 先证者的FⅪ活性(FⅪ:C)降低至2%,FⅪ抗原(FⅪ:Ag)降低至3.5%,其父母的FⅪ:C和FⅪ:Ag均下降至正常对照的一半左右。血浆凝血活酶生成试验(TGT)显示先证者及其父亲的凝血活酶生成量低于健康对照,先证者凝血活酶生成能力受损更为严重。基因分析发现先证者F11基因第13号外显子存在c.1556G>A杂合无义突变(p.Trp519*),以及第7号外显子存在c.689G>T杂合错义突变(p.Cys230Phe)。对瞬时转染的HEK293FT细胞进行体外研究证实,p.Cys230Phe突变导致FⅪ:Ag含量和FⅪ蛋白表达量在细胞培养上清液中明显低于野生型表达载体,在细胞裂解液中高于野生型表达载体。结论 p.Cys230Phe杂合错义突变与先证者FⅪ水平降低有关,可能导致FⅪ蛋白分泌障碍。
2025年08期 v.33 1811-1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 张子夏;沈凌花;王曦;杜萌萌;高静;李东晓;卫海燕;陈永兴;
目的 探讨3例cblB型甲基丙二酸血症(MMA)患儿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10月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并确诊的3例cblB型MMA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病例1和病例3为新生儿筛查后临床诊断MMA,最终基因检测明确为cblB型,病例2为病例1的哥哥,因妹妹确诊后行血氨基酸及酯酰肉碱谱、尿有机酸分析及基因检测确诊。3例患儿治疗前血同型半胱氨酸均正常,血丙酰肉碱(C3)、血丙酰肉碱/乙酰肉碱比值(C3/C2)、尿甲基丙二酸水平均升高。基因检测结果显示3例患儿均为MMAB基因复合杂合变异,c.468G>T、c.545T>C、c.568C>A、c.558_562dup均为未曾报道的变异位点。3例患儿确诊后行维生素B_(12)负荷试验,结果提示病例1、病例2兄妹均为维生素B_(12)反应型,病例3为维生素B_(12)无反应型。结论 cblB型MMA患儿临床异质性强,未及时治疗可能出现不可逆性脑损伤,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新生儿筛查有助于早期识别、早期诊治,帮助改善预后。本研究发现的4个MMAB基因为既往未被报道的可能致病性变异位点,丰富了MMAB基因变异谱。
2025年08期 v.33 1816-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5K] - 孙妍;兰雪;
目的 总结KCNT1变异致癫痫性脑病(EE)的临床表型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例KCNT1变异致癫痫性脑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男,生后10 d起病,以局灶性振挛发作为主。脑电图呈爆发抑制图形,检测到睡眠期3次局灶性发作。头颅磁共振及弥散成像、头部CT检查均未见异常,遗传代谢筛查提示:KCNT 1基因杂合变异(染色体位置chr9:138670666),变异基因为NM_020822.2 c.2727C>G(p.Phe909Leu)。结果 本例患儿,足月分娩,生后10 d无明显诱因出现抽搐发作,多于睡眠中发作,表现为四肢不对称强直,阵挛性抖动,生后13 d就诊。基因检测提示:KCNT 1基因杂合变异(染色体位置chr9:138670666),变异基因为NM_020822.2c.2727C>G(p.Phe909Leu),父母均进行基因检测无异常。结论 KCNT1变异致癫痫性脑病可在新生儿期发病,伴脑电异常,苯巴比妥疗效欠佳。
2025年08期 v.33 1822-18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4K] - 景亚玲;牟燕;赵连芳;陈俭辉;杨佳颜;赵咏梅;张传英;林芳;刘晓芳;
目的 探讨1例扩展性无创产前筛查(NIPT-Plus)罕见胎儿核型46,XY,psu idic(21)(q22.3)假阴性的遗传学机制。方法 孕妇孕16~(+2)周行NIPT-Plus检测结果为阴性,后期超声提示多种异常,遂行羊膜腔穿刺进行胎儿核型分析、染色体拷贝数变异检测(CNV-seq)和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WES),对脐带和胎盘进行多点取样行CNV-seq检测,同时对胎儿父母进行外周血染色体分析、CNV-seq检测和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 羊水核型为46,XY,psu idic(21)(q22.3),脐带及脐带根部CNV-seq检测为21-三体,胎儿面胎盘中心点1为45,XY,-21[8%]/46,XY[92%],胎儿面胎盘中心点2为46,XY,21q22.3重复2.44 Mb,其他胎盘组织检测未见明显异常,且WES分析提示胎儿存在2个纯合的父源性21p12-q22.3区段。结论 合子后形成21号染色体与21号染色体(21q;21q)的重排常导致胎盘嵌合和胎儿胎盘不一致,从而导致NIPT-Plus假阴性结果。
2025年08期 v.33 1827-1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