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珍;武依娜;汤美玲;周青青;周晓燕;
目的 薄型子宫内膜是女性不孕和植入失败的重要病因,本研究旨在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通过调控M2型巨噬细胞及MAPK-ERK信号通路对薄型子宫内膜增厚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 通过注射无水乙醇法建立大鼠薄型子宫内膜模型,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模型+G-CSF组。采用H-E染色评估子宫内膜厚度及纤维化程度,利用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检测增殖及血管生成标志物抗原Ki-67(antigen Ki-67,Ki67)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的表达。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M2型巨噬细胞比例及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和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并通过Western bloting检测MAPK-ERK信号通路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phosphorylated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1/2,p-ERK1/2)和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hosphorylated 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p38)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G-CSF显著改善薄型子宫内膜厚度及组织结构,减少纤维化程度,增加Ki67阳性细胞比例及血管生成标志物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G-CSF处理组M2型巨噬细胞CD206+/CD11c+比例及IL-4和IL-10抗炎因子水平显著升高。Western bloting结果显示,G-CSF通过激活MAPK-ERK信号通路,促进内膜细胞增殖及血管生成。结论 G-CSF通过调控M2型巨噬细胞极化及MAPK-ERK信号通路,显著改善薄型子宫内膜厚度,促进细胞增殖及血管生成。本研究为G-CSF在薄型子宫内膜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新证据。
2025年07期 v.33 1501-15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3K] - 郑俊娥;胡兆慧;杨奕;
目的 探讨黄柏碱对妊娠糖尿病(GDM)大鼠的治疗作用,并分析其潜在机制。方法 高脂高糖喂养雌性大鼠8周后,雌雄同笼制备孕鼠,并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35 mg/kg)构建GDM模型。将造模成功的GDM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200 mg/kg)、黄柏碱低剂量组(30 mg/kg)、黄柏碱高剂量组(60 mg/kg)和高剂量黄柏碱+Compound C(CC)(60 mg/kg黄柏碱+20 mg/kg Compound C),每组10只;另取10只喂食普通饲料的妊娠期大鼠为对照组。各组大鼠给予相应药物干预至妊娠第18天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血糖仪检测空腹血糖(FBG)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测量胎盘质量、活胎率和胎鼠出生体质量,评估大鼠妊娠结局;H-E染色观察胰腺和胎盘组织病理学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胎盘组织自噬和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精神不佳,出现多饮、多食、多尿的现象,体质量减少,胰腺和胎盘组织出现明显病理改变,FBG、FINS水平和HOMA-IR、胎盘质量、胎鼠体质量、胎盘p-mTOR/mTOR比值升高,活胎率、胎盘自噬相关蛋白7(ATG7)、Beclin-1蛋白水平和LC3-Ⅱ/LC3-Ⅰ、p-AMPK/AMPK比值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二甲双胍组、黄柏碱低剂量组、黄柏碱高剂量组大鼠精神状态明显改善,多饮、多食、多尿的现象减轻,体质量增加,胰腺和胎盘组织病理损伤减轻,FBG、FINS水平和HOMA-IR、胎盘质量、胎鼠体质量、胎盘p-mTOR/mTOR比值降低,活胎率、胎盘ATG7、Beclin-1蛋白水平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LC3-Ⅰ、p-AMPK/AMPK比值升高(P<0.05);AMPK抑制剂Compound C可明显拮抗黄柏碱对GDM大鼠的保护作用。结论 黄柏碱可能通过调控AMPK/mTOR通路,促进自噬,降低胰岛素抵抗,进而改善GDM大鼠妊娠结局。
2025年07期 v.33 1509-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4K] - 王成双;柳卜华;杨露;吕红梅;
目的 探讨百里香酚(THY)调控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核转录因子κB(NF-κB)通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EMs细胞ESCs,并将生长状态良好的ESCs细胞随机分为Control组、THY低剂量组(20μg/mL THY)、THY高剂量组(40μg/mL THY)、THY高剂量+LPS组(40μg/mL THY+100 ng/mL TLR4激活剂LPS)。CCK8法检测ESCs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ESCs细胞凋亡;划痕实验检测ESCs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ESCs细胞侵袭情况;Western blot检测E-cadherin、Vimentin、MMP-9蛋白及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THY低剂量组、THY高剂量组较Control组ESCs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划痕愈合率、细胞侵袭数降低,ESCs细胞中Vimentin、MMP-9、p-NF-κB p65/NF-κB p65、MyD88、TLR4蛋白表达下调,凋亡率、E-cadherin蛋白表达升高(P<0.05);THY高剂量+LPS组较THY高剂量组ESCs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划痕愈合率、ESCs细胞侵袭数升高,ESCs细胞中Vimentin、MMP-9、p-NF-κB p65/NF-κB p65、MyD88、TLR4蛋白表达上调,凋亡率、E-cadherin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 THY具有抑制EMs细胞生物学行为的作用,这可能是通过抑制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实现的。
2025年07期 v.33 1517-1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5K] - 李阳;黄艳辉;
目的 采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TSMR)方法探究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组成成分[即极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VLDL-TG)、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酯(VLDL-CE)、极低密度脂蛋白-磷脂(VLDL-PL)、极低密度脂蛋白-游离胆固醇(VLDL-FC)]与卵巢早衰(POF)之间的因果关联。方法 根据UK BIOBANK数据库及GWAS数据库的汇总数据,筛选出与VLDL组成成分强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作为工具变量,采用逆方差加权法(IVW)为主要方法,MR-Egger回归法、加权中位数、简单众数和加权众数法作为补充,共5种方法进行TSMR分析。敏感性分析用于检验TSMR分析结果是否可靠,通过散点图、森林图和漏斗图对MR结果进行可视化。结果 在TSMR分析中,IVW方法支持VLDL-TG与POF之间存在正向的因果关系(OR=1.384,95%CI:1.038~1.845,P=0.027<0.05),VLDL-CE、VLDL-PL、VLDL-FC与POF发病风险不存在因果关系;VLDL组成成分与POF之间不存在反向因果关系。结论 VLDL-TG可能是POF发病的危险因素,但有待更多研究进行验证。
2025年07期 v.33 1523-1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1K] - 张巧丽;齐渤;王雪叶;鲍春梅;
目的 探讨纳布啡(NAL)调节神经源性基因座Notch同源蛋白1(Notch1)/锯齿样经典Notch配体1(Jagged1)信号通路对宫颈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宫颈癌细胞HeLa,使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检测不同浓度NAL对HeLa细胞活性的影响;然后将HeLa细胞分为对照(NC)组、NAL低浓度处理组(NAL-L组,0.10 mmol/L)、NAL高浓度处理组(NAL-H组,0.15 mmol/L)、NAL-H+Notch1激活剂(VPA)组(0.15 mmol/L NAL+8 mmol/L VPA)。通过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HeLa细胞中Notch1、Jagged1、波形蛋白(Vimentin)、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mRNA及其蛋白表达;构建裸鼠宫颈癌移植瘤模型,分为Model组、NAL组,测量各组肿瘤组织质量、体积,并检测肿瘤组织中Notch1、Jagged1蛋白表达量。结果 与NC组相比,NAL-L组和NAL-H组HeLa细胞增殖能力、迁移和侵袭能力被抑制,Notch1、Jagged1、Vimentin mRNA及其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细胞凋亡率、E-cadherin mRNA及其蛋白表达量明显上升(P<0.05);与NAL-H组相比,NAL-H+VPA组HeLa细胞增殖能力、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提升,Notch1、Jagged1、Vimentin mRNA及其蛋白表达量明显上升,细胞凋亡率、E-cadherin mRNA及其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与Model组相比,NAL组肿瘤组织质量及体积明显缩小(P<0.05),且肿瘤组织中Notch1、Jagged1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 NAL可能通过抑制Notch1/Jagged1信号通路的激活抑制宫颈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上皮间质转化,促进其凋亡。
2025年07期 v.33 1530-1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1K] - 迪丽拜尔·安外尔;张曼丽;腊晓琳;
目的 观察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外周血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相关促炎因子IL-1β、IL-6、IL-8、TNF-α的表达水平,并评估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22年6—12月就诊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的80例PCOS患者作为实验组,并选择同期因男方因素就诊于我中心的50例正常女性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的一般资料,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IL-1β、IL-6、IL-8、TNF-α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TLR4、MyD88、NF-κB蛋白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影响IL-1β、IL-6、IL-8、TNF-α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GeneMANIA数据库创建TLR4、MyD88、NF-κB与相关促炎因子的基因相互作用网络。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血清IL-1β、IL-6、IL-8、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5),PBMC中的TLR4、MyD88、NF-κB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IL-1β与BMI、总卵泡数呈正相关,血清IL-6与BMI、总卵泡数、AMH呈正相关,与年龄呈负相关,血清IL-8和TNF-α与BMI、总卵泡数呈正相关,与年龄呈负相关(P<0.05);蛋白互作分析提示这些蛋白主要在对细菌来源的分子的反应、细胞对生物刺激的反应、脂多糖反应、对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结论 PCOS患者体内促炎因子IL-1β、IL-6、IL-8、TNF-α异常升高,同时炎症相关通路蛋白TLR4、MyD88、NF-κB水平异常增高,说明该通路及相关细胞因子可能参与PCOS的发病过程,有望成为PCOS的血清分子诊断方法。
2025年07期 v.33 1538-1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7K] - 赵石磊;李秋影;姚文杰;王慧娟;马江涛;常欢;王亚凡;
目的 研究瑞芬太尼(RFTN)调节音猬因子(Shh)/Gli家族锌指蛋白1(Gli1)信号通路对宫颈癌(CC)细胞增殖、凋亡和迁移的影响。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人CC细胞HeLa随机分为Con组、L-RFTN组(1.25μg/mL RFTN)、M-RFTN组(2.50μg/mL RFTN)、H-RFTN组(3.75μg/mL RFTN)、Purmorphamine组(3.75μg/mL RFTN+1.00μmol/L Shh激活剂Purmorphamine)。CCK8、平板克隆、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实验测定细胞增殖、凋亡及相关蛋白表达;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测定细胞迁移、侵袭;Western blot测定Shh/Gli1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与Con组比,L-RFTN组、M-RFTN组、H-RFTN组的存活率、克隆细胞数、划痕愈合率、侵袭细胞数及PCNA、Bcl-2、Shh、Gli1蛋白表达减少,细胞凋亡率及Bax蛋白表达增多(P<0.05);与H-RFTN组比,Purmorphamine组的存活率、克隆细胞数、划痕愈合率、侵袭细胞数及PCNA、Bcl-2、Shh、Gli1蛋白表达增多,细胞凋亡率及Bax蛋白表达减少(P<0.05)。结论 RFTN可能是通过抑制Shh/Gli1信号通路,抑制CC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并促进细胞凋亡的发生。
2025年07期 v.33 1545-1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8K]
- 俞蕾;白娜;何璐;阿依姆妮萨·阿卜杜依米提;路敏;张倩;
目的 探讨儿童先天性肾脏和尿路畸形(CAKUT)临床表型和基因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乌鲁木齐儿童医院CAKUT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基因结果。结果 CAKUT患儿男多于女,婴儿期为主。孕母疾病、孕期药物摄入、吸烟、酗酒、辅助生殖技术、低体质量、早产儿等是高危因素。肾积水是最常见CAKUT,其次是重复肾、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和膀胱输尿管反流。CAKUT容易合并泌尿道感染,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腰腹痛、排尿异常、尿路刺激症等。基因结果 5例致病变异,1例SLC4A1基因致病性变异,4例拷贝数变异;10例检测到BNC2、LAMA5、PAX2、PBX1、PKD1、COL4A5、FGFR1、IL6ST、NOD2、SALL4、SPRY4共11个基因突变,变异位点评级为意义未明;1例为SLC7A9致病性变异;38例阴性。大多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最常见突变类型为错义突变。结论 CAKUT是儿童慢性肾脏病首要病因,部分隐匿进展至终末期肾病。临床特征联合影像学和基因检测能够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对保护CAKUT患儿肾功能、延缓慢性肾脏病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7期 v.33 1551-1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0K] - 罗惠佳;王思琪;徐昊立;
目的 了解广东省先心病的流行特征和动态变化趋势,为先心病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描述性分析2011—2024年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诊断和转归情况。结果 2011—2024年监测医院共监测围生儿3571404例,其中男性围生儿1919383例,女性围生儿1651375例,性别缺失646例。报告先心病患儿44976例,其中男性患儿24141,女性患儿20291,性别缺失544例。2011—2024年广东省先心病总发生率为125.93/万,各年度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2.04,P<0.01),男性患儿先心病总发生率为125.77/万,各年度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3.54,P<0.01),女性患儿先心病总发生率为122.87/万,各年度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43,P<0.01)。2011—2024年广东省先心病在2018和2021年出现转折点,2011—2018年呈下降趋势(APC=-4.48)。2018—2021年呈上升趋势(APC=6.03)。2021—2024年呈下降趋势(APC=-5.25)。2011—2024年先天性心脏Q21组发生率最高,Q23组发生率最低。2011—2024年广东省医院监测先心病产前确诊率由16.64%提高到30.52%(χ~2=265.95,P<0.001),产前确诊率总体呈上升趋势。2011—2024年广东省监测到的先心病缺陷儿活产率为81.88%,治疗性引产率16.67%,死胎死产(不含治疗性引产)0.47%,占7 d内死亡占0.62%。结论 广东省先天性心脏病呈总体下降趋势,预防与康复救治体系建设应共同推进。
2025年07期 v.33 1559-15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3K] - 许嬿;周亚丽;杨琳娜;
目的 探究GINS复合体亚基1(GINS1)和双特异性磷酸酶26(DUSP26)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8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癌组织和对应癌旁组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GINS1、DUSP26蛋白在两种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分析GINS1、DUSP26与不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GINS1与DUSP26蛋白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分析GINS1、DUSP26与患者术后2年期预后的关系。通过COX回归分析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不良因素。结果 GINS1在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78.75%,高于癌旁组织的27.50%;DUSP26在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31.25%,显著低于癌旁组织的83.75%(均P<0.001)。GINS1、DUSP26表达均与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子宫肌层浸润相关(均P<0.05)。子宫内膜癌(EC)组织中GINS1与DUSP26表达呈负相关(r=-0.343,P<0.01)。预后分析显示,GINS1阳性表达者总生存率(73.02%)低于阴性表达者(88.24%),DUSP26阳性表达者总生存率(92.00%)高于阴性表达者(69.09%)(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FIGO分期Ⅲ~Ⅳ期(HR=1.246,95%CI:1.018~1.593)、低分化(HR=1.332,95%CI:1.114~1.575)、有淋巴结转移(HR=1.589,95%CI:1.056~2.335)、有子宫肌层浸润(HR=1.672,95%CI:1.305~2.440)、GINS1阳性表达(HR=2.179,95CI:1.264~3.804)、DUSP26阴性表达(HR=2.502,95CI:1.223~4.372)均为EC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GINS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上调,DUSP26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下调,二者均与国际妇产科联盟分期、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子宫肌层浸润以及术后2年期预后相关。
2025年07期 v.33 1564-1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7K] - 马晓蓉;王丽霞;魏洁;库尔兰·巴合提别克;薛淑媛;
目的 联合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与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技术探索产前诊断中额外小标记染色体(sSMC)的来源,解析其致病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乌鲁木齐市妇幼保健院医学遗传中心行羊水穿刺的孕妇9779例,对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为sSMC的标本进一步行CMA、夫妻双方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C显带等技术检测sSMC的来源并分析其致病性。结果 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共检出18例sSMC,检出率0.18%,其中未发现拷贝数变异8例,存在拷贝数变异10例,1例sSMC来源于22号衍生染色体,其余9例sSMC来源于X染色体或Y染色体(1例纯合,8例均为嵌合体核型)。结论 联合应用细胞与分子遗传学技术可有效诊断sSMC,为临床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并对妊娠结局进行准确的遗传咨询。
2025年07期 v.33 1569-15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7K] - 张瑛;左腾子;刚强;
目的 探讨孕期血清铁蛋白水平动态变化与妊娠糖尿病(GDM)的关系及对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于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建档并分娩的319例孕妇,依据孕16~18周血清铁蛋白水平四分位数分为<18.23μg/L组、18.23~31.45μg/L组、31.45~55.87μg/L组、>55.87μg/L组,孕妇均于孕24~28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诊断是否GDM,依据孕28~32周血清铁蛋白水平四分位数分为<16.03μg/L组、16.03~23.92μg/L组、23.92~32.81μg/L组、>32.81μg/L组。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血清铁蛋白水平与GDM及妊娠结局风险的关联性;限制性立方条模型分析血清铁蛋白水平与GDM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 孕妇GDM患病率随着早期铁蛋白水平升高而增加(13.75%、21.52%、19.75%、34.18%)。与最低水平组风险相比,>55.87μg/L组发生GDM风险增加43.2%(OR=1.432,95%CI:1.087~1.902),小于胎龄儿风险增加80%(OR=1.80,95%CI:1.16~2.78),头部过小儿风险增加106%(OR=2.06,95%CI:1.12~3.81)。限制性立方条分析显示血清铁蛋白水平对GDM风险阈值为32.51μg/L(非线性检验P=0.519)。铁蛋白孕期均高组小于胎龄儿风险增加64%(OR=1.64,95%CI:1.07~2.52),头部过小儿风险增加138%(OR=2.38,95%CI:1.32~4.36)。GDM组孕晚期血清铁蛋白水平与小于胎龄儿风险显著相关,铁蛋白<16.03μg/L组发生小于胎龄儿风险显著降低(P<0.05)。结论 孕16~18周血清铁蛋白高水平是GDM的危险因素,孕期铁蛋白高水平可增加小于胎龄儿、头部过小儿的不良妊娠结局风险,下调GDM患者孕28~32周铁蛋白水平可显著降低小于胎龄儿风险。
2025年07期 v.33 1574-1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9K] - 张驰;常海钰;王鑫;
目的 探讨胞质多聚腺苷酸结合蛋白1(CPEB1)、去泛素化酶11(USP11)蛋白表达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佳木斯市妇幼保健院106例乳腺癌患者的乳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及临床病理参数,依据5年随访结果分为生存组76例和死亡组30例。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CPEB1、USP11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CPEB1、USP11蛋白表达;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不同CPEB1、USP11表达患者预后差异,采用Log Rank检验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影响因素。结果 GEPIA数据库中癌组织CPEB1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组织(P<0.05);TCGA数据库中癌组织USP11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5)。乳腺癌组织CPEB1阳性表达率低于癌旁组织,USP11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P<0.05)。CPEB1阴性表达、USP11阳性表达乳腺癌患者中临床分期Ⅲ期、有淋巴结转移比例高于CPEB1阳性表达、USP11阴性表达患者(P<0.05);CPEB1阴性表达乳腺癌患者中ER阳性表达比例高于CPEB1阳性表达患者(P<0.05)。CPEB1阴性表达患者5年生存率(61.54%)低于CPEB1阳性表达患者(87.80%)(P<0.05);USP11阳性表达患者5年生存率(64.47%)低于USP11阴性表达患者(90.00%)(P<0.05)。死亡组有淋巴结转移患者比例高于生存组(P<0.05)。CPEB1是乳腺癌患者5年内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USP11、淋巴结转移是乳腺癌患者5年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乳腺癌患者CPEB1低表达,USP11高表达,二者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预后均相关,可能是预后预测的生物靶基因。
2025年07期 v.33 1583-1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1K] - 黄素兰;葛良清;彭慧;
目的 本研究拟应用机器学习构建高龄妊娠高血压疾病发病风险和不良妊娠结局预测模型,以期更精准预测发病风险和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风险。方法 本研究收集高龄且确诊为子痫前期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访至产后3个月。研究采用机器学习分类方法,使用逻辑回归(LR)、自适应增强(AdaBoost)、补充朴素贝叶斯(CNB)、多层感知器(MLP)、支持向量机(SVM)和K最近邻算法(KNN)等6种算法构建高龄子痫前期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模型。再评价预测模型的性能,得到基于本研究数据集的最优不良妊娠结局预测模型,最后进行模型融合分析和外部验证。结果 研究总共纳入高龄子痫前期患者共860例,其中322例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利用所选特征指标,分别基于6种算法建立高龄产妇不良妊娠结局预测模型,通过对验证集进行验证得到了不同分类模型验证集的AUC和准确度。具体如下:LR分类模型的AUC为0.772(95%CI:0.692~0.853);AdaBoost分类模型的AUC为0.927(95%CI:0.884~0.970);CNB分类模型的AUC为0.770(95%CI:0.690~0.850);MLP分类模型的AUC为0.653(95%CI:0.561~0.746);SVM分类模型的AUC为0.760(95%CI:0.678~0.842);KNN分类模型的AUC为0.861(95%CI:0.803~0.919)。SHAP算法显示收缩压、孕周、尿素氮和白细胞对高龄子痫前期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最大。在外部验证组中,区分度AUC=0.916(95%CI:0.865~0.967)。结论 收缩压、孕周、尿素氮和白细胞对高龄子痫前期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最大;AdaBoost模型表现较好,可以用于高龄子痫前期患者不良妊娠结局预测任务。
2025年07期 v.33 1589-1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9K] - 来庆玲;周珊娜;
目的 探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与子宫内膜癌(EC)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关系及对淋巴结转移(LNM)的预测。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4年5月舟山市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EC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LNM分为转移组(n=38)和未转移组(n=142)。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临床病理特征与STAT3阳性表达率的关系;采用广义相加模型(GAM)分析STAT3 mRNA与EMT因子的关系;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STAT3 mRNA与EMT指标对LNM的交互作用;采用寿命表法计算不同STAT3表达模型下LNM风险时间分布。结果 与癌旁组织相比,癌组织中STAT3阳性表达率升高(P<0.05)。与FIGO分期Ⅰ期和Ⅱ期、高分化和中分化程度、无LNM患者比较,FIGO分期Ⅲ期、低分化程度、LNM患者癌组织STAT3阳性表达率升高(P<0.05)。转移组与未转移组患者浸润肌层深度、肿瘤分化程度、FIGO分期、STAT3 mRNA、E-cadherin mRNA、Fibronectin mRNA及Vimentin mRN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AM分析结果发现,STAT3 mRNA与E-cadherin mRNA、Fibronectin mRNA及Vimentin mRNA相对表达量存在曲线关联关系。STAT3 mRNA≥0.46与E-cadherin mRNA<0.6、Fibronectin mRNA≥0.71、Vimentin mRNA≥0.55存在相乘相加交互作用。STAT3阳性患者的LNM风险呈双峰曲线,两次高峰分别出现在术后第12个月和术后第30个月左右,而STAT3阴性患者的LNM风险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术后24个月左右。结论 EC组织中STAT3 mRNA、Fibronectin mRNA及Vimentin mRNA表达升高,E-cadherin mRNA表达降低,均可能通过促进EMT导致LNM风险增大。
2025年07期 v.33 1598-16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 魏丽杰;田甜;崔俊蕊;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卵巢癌组织中卵泡抑素样蛋白1(FSTL1)与ⅡA型拓扑异构酶(TOP2A)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92例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石家庄市第二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卵巢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采集在手术过程中切除的癌组织以及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FSTL1、TOP2A在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癌组织中FSTL1与TOP2A蛋白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多种因素。结果 相较于癌旁组织,癌组织中FSTL1阳性率明显较低,而TOP2A阳性率明显较高(P<0.05)。低分化、淋巴结转移的患者FSTL1阴性及TOP2A阳性表达率显著升高(P<0.05)。FSTL1阳性表达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阴性表达患者,而TOP2A阳性表达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表达患者(P<0.05)。FSTL1阴性表达是卵巢癌患者死亡的保护因素,TOP2A阳性表达及淋巴结转移是卵巢癌患者死亡的风险因素(P<0.05)。结论 FSTL1在卵巢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显著降低,而TOP2A在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显著升高,且二者与卵巢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卵巢癌患者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或靶点。
2025年07期 v.33 1607-1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4K] - 宋小艳;丁杨;向菁菁;
目的 记录1个短肋胸廓发育不良3型(SRTD3)家系中两例胎儿的临床表型,并进行遗传学分析以明确其遗传学病因。方法 对家系内第1例引产胎儿及其父母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筛选出可疑致病变异后,采用Sanger测序进行家系验证。针对家系内第2例引产胎儿,采用Sanger测序进行检测。结果 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显示家系中的第1例引产胎儿存在DYNC2H1基因c.7867C>T(p.Gln2623Ter)和c.4552T>C(p.Cys1518Arg)复合杂合突变,2个变异均未被报道,分别遗传自父母。Sanger测序与全外显子组测序的结果一致,并检出第2例引产胎儿也存在DYNC2H1基因c.7867C>T和c.4552T>C复合杂合突变。结论DYNC2H1基因的c.7867C>T(p.Gln2623Ter)和c.4552T>C(p.Cys1518Arg)复合杂合变异很可能是该家系2例短肋胸廓发育不良3型胎儿的遗传学病因,丰富了DYNC2H1基因的变异谱。
2025年07期 v.33 1612-16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2K] - 袁雨;桂欣;钟丽娟;肖阳雪;蒋燕;
目的 对1例存活至孕中期69,XXY高比例嵌合三倍体的孕中期超声表现、孕期外周血游离DNA产前筛查、羊膜腔穿刺结果、引产胎儿外观进行综合分析。方法 孕妇外周血游离DNA产前筛查低风险,胎儿孕中期超声提示多发异常,羊膜腔穿刺抽取羊水完善遗传学检测。结果 羊水染色体核型:69,XXY[48]/46,XY[52],羊水FISH:69,XXY/46,XY,三倍体嵌合比例88%,低深度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5X):69,XXY,家系全外显子组检测支持三倍体高比例嵌合,短串联重复序列分析计数及家系全外显子验证三倍体发生机制为双雌受精,引产胎儿外观与三倍体胎儿常见外观异常高度吻合。结论 因外周血游离DNA产前筛查具有局限性,无法有效检测三倍体,孕期超声异常需及时完善介入性产前诊断,染色体核型为三倍体诊断金标准,测序深度5X的低深度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可提示三倍体异常,但无法确定高比例三倍体嵌合比例。
2025年07期 v.33 1616-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0K] - 林彤颖;袁素波;陈亚乐;徐华伟;李海波;陈飞;解敏;
目的 探讨4例蓝视锥单色症(BCM)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特征与遗传学病因。方法 收集2023年11月至2024年8月就诊于宁波市鄞州区妇幼保健所以及宁波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4个BCM家系的临床资料,采集患者及部分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样,对先证者进行临床外显子组测序,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对先证者及部分家系成员进行OPN1LW/MW基因缺失变异的验证。结果 4个BCM家系先证者均为男性,表现为色盲色弱。家系1的母亲双眼弱视,色盲程度较轻;家系2的母亲患有视神经脊髓炎;家系3的哥哥也患有色盲。临床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提示4个先证者均为OPN1LW/MW基因簇的缺失变异,其中先证者1为Xq28区域37.41 kb的半合缺失,该缺失片段包含OPN1MW基因和OPN1LW基因的部分编码区域。先证者2的缺失变异包括OPN1LW基因的2~5号外显子区域。先证者3检出OPN1MW基因5号外显子的半合缺失。先证者4检出OPN1LW基因3~4号外显子半合缺失以及OPN1MW基因2号外显子的缺失。其中先证者1和2的缺失片段经qRT-PCR验证均遗传自母亲。结论 本研究通过基因检测确诊了4例BCM患者,其中2例患者遗传自有表型的母亲。目前国内OPN1LW/MW基因外显子区域的缺失变异报道较罕见,且尚无女性携带者相关表型的报道。本研究进一步拓宽了国内BCM患者及女性携带者的表型谱和变异谱,为其临床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
2025年07期 v.33 1621-1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4K] - 韩美艳;张钰浛;刘奇;李朔;
目的 回顾性分析外周血染色体核型t(11;22)相互易位携带者的临床特征,为t(11;22)相互易位携带者提供精准遗传咨询服务,建立标准化的产前诊断流程,以避免出生缺陷患儿的出生。方法 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外周血染色体核型t(11;22)相互易位核型的分布情况和临床特征,并对3例t(11;22)相互易位携带者(或携带者的配偶)进行产前诊断。结果 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获得13例t(11;22)相互易位携带者,包括7例男性核型和6例女性核型;13例t(11;22)核型分为2种类型:12例t(11;22)(q23;q11.2)和1例t(11;22)(q10;q10)核型;3例行产前诊断的核型结果1例为正常核型,1例为t(11;22)相互易位携带者,1例为47,X?,+der(22)t(11;22)患儿。结论 t(11;22)相互易位的核型分布和遗传学分析有助于解释不孕、不育和反复自然流产等临床表现的遗传学病因,为遗传咨询提供支持,结合产前诊断能有效避免缺陷患儿的出生。
2025年07期 v.33 1626-1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 葛丽莎;潘澍青;鲍幼维;潘小莉;陈长水;李海波;庄丹燕;
目的 探讨2例FGFR3基因变异胎儿的临床表型及产前诊断,为其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23年2月、2024年5月于宁波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确诊的2例FGFR3基因变异的胎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trio-WES)对胎儿及其父母进行检测,对候选变异位点进行Sanger测序验证与致病性分析。结果 产前超声均提示胎儿长骨偏短;trio-WES检出胎儿1携带FGFR3基因c.1138G>A(p.Gly380Arg)杂合变异,胎儿2携带FGFR3基因c.1620C>G(p.Asn540Lys)杂合变异,且均为新发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相关指南,FGFR3基因c.1138G>A(p.Gly380Arg)和FGFR3基因c.1620C>G(p.Asn540Lys)变异评为致病性变异。结论 FGFR3基因的c.1138G>A(p.Gly380Arg)和c.1620C>G(p.Asn540Lys)变异可能分别是2例胎儿长骨发育不良的致病原因,为家系的遗传咨询提供参考依据。
2025年07期 v.33 1631-16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1K] - 李桂霞;蒋颖;朱书瑶;季雪红;王献民;
目的 对1个猝死家系成员进行遗传学病因检测,识别家系中猝死相关遗传易感性成员,并提供临床评估及治疗方案。方法 采用高通量测序对家系成员进行心血管疾病基因panel检测,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基因检测提示先证者及其外祖父KCNH2基因存在c.2775dup致病性突变,该突变可导致钾通道功能异常,构成先天性长QT综合征(cLQTS)2型的发病基础。推测LQTS 2型是该家系猝死的可能性原因。结论 基因检测在不明原因猝死家族中的应用有助于明确猝死病因,有利于对家系携带者进行症状前诊断,降低猝死发生率。
2025年07期 v.33 1635-1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1K] - 赵余丹;方洁;丁曙霞;
目的 回顾性分析2例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病因,为临床诊断及制定治疗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9年11月至2022年7月在宁波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就诊,基因确诊为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患儿2例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其临床特征、基因变异结果。结果 2例患儿均为女性,其中1例巨大儿,主诉分别为“反应差、发现低血糖”。就诊时最低血糖1.2 mmol/L、1.4 mmol/L,胰岛素16.25μIU/mL、30.39μIU/mL,C肽3.0 nmol/L、4.7 nmol/L。基因检测:2例患儿均为ABCC8基因变异,例1存在c.1923+1G>A剪接位点变异,既往未见报道,参照ACMG指南判定其为疑似致病变异;例2存在c.4516G>A(p.E1506K)杂合错义变异,既往已有文献报道,参照ACMG指南,判定其为致病变异。结论 本研究在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患者中鉴定出两种不同的ABCC8变异,包括一种新的剪接变异和一种已知的致病性突变,进一步完善了ABCC8的基因变异谱,强调了基因检测在CHI诊断和管理中的重要性。
2025年07期 v.33 1638-1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